發表文章

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斷破壞自己的親密關係?

圖片
【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斷破壞自己的親密關係?】 ----- 親密關係的 #自我破壞 (romantic self-sabotage)是指在一段浪漫關係中,其中一方使用對關係具有破壞性的行為,來阻礙這段關係的發展,甚至導致關係的結束。 有些人會害怕與別人有太過親密的關係,當他們感受到與他人親密連結時,會下意識的開始用疏遠、隔離、拒絕、退縮、發脾氣或其他方式,將對方推開,最終導致這段關係的瓦解。 澳洲心理學家Peel和Caltabiano在最新一期的伴侶與關係治療期刊(Journal of Couple & Relationship Therapy),發表了一篇關於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斷地破壞自己的親密關係。 他們調查了50 個國家,共696名受測者,並將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。研究者歸納出五種主要的原因,來說明 #為什麼有些人會破壞自我的親密關係 。 1.害怕受到傷害、被拒絕或被遺棄。也害怕承諾、背叛、失敗和孤獨。 2.自尊心較差或消極的自我概念(例如,自卑感)。 3.信任困難(大多是由過去的背叛造成的) 4.對關係有過高的期待,完美主義傾向,或是有命中註定的信念(童話般的想像)有關。 5. 人際關係技巧不足,不成熟應對、缺乏經驗等。 ----- #洞察自我破壞 在這項研究中,只有一小部份的參與者認知到了他們的破壞模式。他們能夠描述出他們目前的關係,是如何因自己的擔憂和行為而受到損害,例如,不知道如何分手;害怕被拒絕、被遺棄、自我犧牲的傾向、被不合適的伴侶吸引等。 其中一位女性參與者解釋說:「我不擅長與人分手。我常只是以某種方式破壞這種關係,讓它惡化,然後它就可以自然地結束。」 ----- #對健康戀愛關係的期待 當受訪者被問到他們對健康的親密關係有什麼樣的期待時,以下五個因素最常被提出來。 1. #信任 : 缺乏信任的關係是沒有辦法順利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因為信任牽涉到尊重、忠誠與可靠,是親密關係的基石。但對於那些經歷過不忠的人來說,建立信任相當困難。 2. #開放式溝通 : 瞭解歧義,消除誤解。 3. #承諾 : 承諾被認為是「願意在情感上付出努力、積極解決衝突、與伴侶合作,以及不認為這種關係是理所當然的。」 4. #安全 : 當在關係中變得脆弱時,安全感能避免我們恐懼與焦慮。 5. #接納 : 接納彼此的差異,往往是一段關係能否持續下去的重要因素。 ----- #

你相信有一見鐘情嗎?

圖片
你相信有一見鐘情嗎? 我們對於愛情的想像,可能受到我們過去童年經驗、依附關係、原生家庭與人際互動的影響。在過去的每個日子中,我們從所遭遇的人、經歷的事、釋放或壓抑的需求、獲得與滿足、失望與挫折、開心與感動之中,不斷學習並形塑自己的「愛的模樣」。 我們深受哪些特質吸引?我們愛上什麼樣的人?我們著迷於何種互動關係?都反映了我們內心所渴望的、喜歡的、習慣的、恐懼的、擔心的。 所以,或許 人世間的一見鍾情,其實都只是久別重逢 。 ----- #關係 #親密 #愛情 #隨筆 圖:Pixabay 文章同步發表於FB粉專:曾俊傑臨床心理師

改變我們對關係的期待,才能正確看見關係

圖片
大家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我們會對一個人生氣? 絕大部份的原因在於:對方所展現出來的樣態不符合我們的期待。 有些人對父母生氣, 因為他認為父母應該溫暖支持自己, 而對方沒有做到。 有些人對伴侶生氣, 因為他認為情人應該關懷體諒理解, 而對方沒有做到。 有些人對上司生氣, 因為他認為老闆應該更加明智決斷, 而對方沒有做到。 有人對下屬生氣 因為他認為下屬應該聽話任勞任怨, 而對方沒有做到。 有些人對朋友生氣, 因為他認為朋友應該尊重友善包容, 而對方沒有做到。 我們對於人際關係中的角色,有著獨特的認定。這些角色規則與個人所建構的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,是我們行為的準則,同時也是我們用來建立人際安全感的基石。一旦有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對其身份的期待,我們就會感到失控、失落、焦慮與憤怒。 唯有從人際關係的妄想中解放出來,你才能避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,也才可能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—— 感謝陳老師的邀請,今天終於到了久違的政大上課,真是人文薈萃的環境。同學們溫和有禮,提問也深具啟發性,讓我學到不少,同時也沾染了青春洋溢的氣息,瞬間覺得自己又是大學生了呢! ——

個人觀點

這個個人部落格的開始,源自於王意中老師的一場分享會。 這裡必須謝謝黃龍杰前輩所帶領統籌的「11成行—— 社區 臨床 心理 師」 共學團,這是一個由許多關心社區職涯發展的心理師聚在一起,各自 帶點小茶 點,彼此分享,輕鬆交流的心理師聚會,當然也會邀請各位前輩來分享社區發展的方向。在這裡打個小廣告, 歡迎關心『社區職涯發展』的臨床心理師都能一起來參加。 王意中老師過去不斷地到各個地方演講、大量地寫作、開設經營 心理治療所,目前在台灣共出版了12本書,第13本也正在準備 。有如此巨大的創作能量,在臨床心理師中是相當少見的,而意中老師在經營部落格上的成功也值得我們學習。這次意中老師分享的內容除了他過去一路深耕的過程外,讓我收穫最大的莫過於「如何讓自己成為關鍵字」: 如何經營部落格與運用網路媒介,讓自己 被關注、被看見,甚至進一步變成「關鍵字」 。 如何能夠被看見?如意中老師所分享,網路絕對是現代社會傳播的主要平台,然而現在網路上面有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訊息,要怎麼在這片資訊大海中被看到?出發總要有個方向。 「觀點,比知識更重要」 去年(2016), 科普界颳起一股「科學思維比知識更重要」 的新觀念。這樣的觀念在科學界興起不小的波瀾,眾家看法兩極,正反兩方鬧得沸沸揚揚、不可開交。反對的人認為知識是思維的基礎能力,若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,如何能夠形成思維;而贊同的人則認為,現在網路發達,不再像幾十年前一樣凡事都要看書、去圖書館查資料才能知道,任何的知識都能在網路上找到,大學生跟巷口滷肉飯老闆並沒有區別,知識本身因為取得的方便性變的不再昂貴稀有,反而是如何思考才是重點。 這裡不批評兩邊看法孰優孰劣,但我的確較認同「科學思維比知識重要」,但我心中的思維並不侷限在科學思維,而是一種個人看法。的確,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,網路變成許多人接觸這個世界的途徑。遙想我小時候,生活在一個鄉下的小村里,唯一能夠滿足我內心好奇心的,就是書櫃上那一套兒童百科全書。而現在,任何人只要有手機,一拿起來Google就都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知識。我不會說知識不重要,只是比起知識本身,如何解讀這些訊息、分辨真假、將所看到的零碎資訊統整形成一個脈絡性的觀點,我想才是值得分享的。 因此,我決定了一個方向,在這個空間裡,我將會把我所看到的東西,結合我個人知識與經驗,以我的「個人觀點」分享給大家。